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一百三十二章 烦恼与他人的看法

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    元培被安美慧给推了出去。他又敲了敲门。没有人再去给他开门。他只得作罢。

    “我看他的时候有一种亲切感。”元汇如实说道。

    “他也姓元,可能你们八百年前是一家人也说不定呢。”丁静馨信誓旦旦的说道。

    “别乱说话。”安美慧数落丁静馨说道。

    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恼,如果把自己的烦恼变成别人的烦恼,该多好。”安美慧自言自语的说道。

    元汇很认真的思考着“烦恼”这两个字的含义。

    这一思考不要紧,把他给吓坏了。

    他以前没有发现自己的烦恼竟然是这么多。

    佛教的说法,我们所谓的世间不外乎两大类:一类是自己的身心,一类是外境。自己的身心是什么呢?是指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和意(心识)。眼睛所看的是颜色、光等。耳所听的是声音;鼻所嗅的是气味;舌所尝的是味道;身体所碰触的是触觉,如软的、硬的、滑的、粗的、轻的、重的、冷的、暖的,还有痛、痒等。意所思维的是各种各样的现象。

    佛陀教导我们要真正认识自己的身心,去除自己的烦恼,这才是佛教!如果只是为了求这个求那个,那么我们又何苦要出家呢,何苦要修行呢?真正的佛教不是叫大家有所求,有所求本身就是一种烦恼。佛陀是教导我们断除烦恼,包括断除有所求的心。

    怪不得主持方丈说自己本就与佛无缘。原来是自己的烦恼太多。从一开始就有烦恼。

    烦恼多种多样,但都可以归结为贪、嗔、痴三大类。

    什么是贪?贪就是指想得到东西,心黏着对象。

    什么是嗔?嗔就是心厌恶对象,不喜欢、讨厌、反感。从愤怒、凶狠、残酷,到忧郁、烦躁,都属于嗔。

    什么是痴?痴是心对目标的愚昧、盲目、无知。

    离开了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和意,离开了颜色、声音、气味、味道、触觉,以及所想的东西,就无所谓的身心,无所谓的外境,也无所谓的世界。

    生活在这个世界,不外乎是自己的身心和外界的互动。眼睛看到好看的、美丽的东西,会产生愉悦的感受,认为对象是好的、是美的,接着会喜欢、爱着。若这种喜欢的心理进一步加强,会产生想要得到、拥有对方的心理。这种心理就是贪。

    同样的,当我们听到悦耳的音乐、别人的赞美,闻到清香、吃到美味的食物、触摸到异性细滑的皮肤等等时,贪欲很容易就生起。

    当一个人见到不喜欢的东西,听到难听的声音,闻到很臭的气味,吃到难吃的食物,或者天气酷热难耐的时候,就会产生厌恶的感受(苦受),认为对象是不好的、是坏的,内心会排斥、反感。若这种排斥的心理进一步加强,就会生气、恼怒,甚至会想要以粗暴的方式来对待,这种心理就是嗔。

    然而,无论贪也好,嗔也好,都包含了痴。痴就是无知、不了解,不了解事物、身心、世间的真相。因为有痴,贪、嗔才会产生。

    总之,贪婪、追求、执着、痴迷,还有邪见、傲慢、虚荣等,都是属于贪。发脾气、烦躁、妒忌、焦虑、憎恨等,都属于嗔;麻木、愚蠢、无知、恍惚等,属于痴。所有的烦恼都可归类为贪、嗔、痴。

    贪、嗔、痴三种烦恼,佛教称为三不善根,即一切烦恼的根本。

    想起主持方丈让自己理解的三不善根之后,元汇有种大彻大悟的感觉。

    造成自己自己烦恼的根源在于自己的无知。元汇自认为非常聪明,他无知在什么地方?他无知在如果他做了会有什么样的后果,他不太清楚。

    他一直在担心,正是因为他对事情的不确定造成了他的担心。

    每人有每人的烦恼。每人的烦恼都是按照自我的尺寸造成的,但是,人人的烦恼都不一样。

    这些佛教对烦恼的解释,与怎样解决烦恼。最终离不开一个字。那就是忍!

    什么是禅?人生中的烦恼都是自己找的,当心灵变得博大,空灵无物,犹如倒空了的杯子,便能恬淡安静。人的心灵,若能如莲花与日月,超然平淡,无分别心、取舍心、爱憎心、得失心,便能获得快乐与祥和。水往低处流,云在天上飘,一切都自然和谐地发生,这就是平常心。拥有一颗平常心,人生如行云流水,回归本真,这便是参透人生,便是禅。

    何谓禅?禅就是自然而然,禅与大自然同在,禅并无隐藏任何东西。什么是道?“云在青天水在瓶”,“青青翠竹无非般若,郁郁黄花皆是妙谛”。用慧眼来看,大地万物皆是禅机,未悟道前看山是山,看水是水;悟道后,看山还是山,看水还是水。但是前后的山水的内容不同了,悟道后的山水景物与我同在,和我一体,任我取用,物我合一,相入无碍,这种禅心是何等的超然。

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上一章目录下一页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